2014年9月25日 星期四

9/24/2014



出處:批判的媒體識讀  成露茜 羅曉南


NOTE
●公廣集團的成敗,為何是民主品質的指標?
消極的解釋很容易,因為公廣集團的組成乃是政治力退出的結果。
不過,公廣集團的成立不只是意味政治力的退出,更負有促進民主品質的積極意涵。

●有的人仍舊以為公共電視乃是政府經營的電視,是傳遞政府政策的「公家電視」;更多人則認為,公共電視是只播出一些冷僻節目的電視,因而有「公共化」不等於「公視化」說法的出現。

○多方思辨

○業已

○未臻穩固

○馨香禱之、心血以之

○人言人殊

○收.....之效

○為首前塵


紀錄我讀的筆記和看到不錯的字詞語句。

9/23/2014

 
 
 
 
 
 
  
 
  
  9/23/2014
隨著時間經過,我漸漸發現我身處在一個資訊爆炸的世代,需要接收的資訊,隨著心智成熟給自身的壓力,和豐富的媒體,已不堪負荷,有時會想,難道前一輩的人也都無聲地經歷這些省思嗎......?為何我就像不曾受過他人啟發宣達般,隔絕在外。


note
●「肖像照不是臨摹(likeness),當情緒或事實轉換為照片的一刻,它就不再是事實而是意見(opinion)」─Richard Avedon

●麥卡錫主義(MaCarthyism):在沒有足夠證據的情況下指控他人不忠、顛覆、叛國等罪,即
「莫須有」。

●因為不提供傷亡名單固然會使可能涉及該事件的家屬產生無謂的擔憂,但BBC認為這總比他們從報導中得知家屬傷亡要來的好。

●他(Dan Rather)曾自述主播的工作是被放在一具巨型的放大鏡之下,必須隨時警惕,一旦陽光從錯誤角度照射而至,不消十一分之一秒,就會被焚身。

●「時代雜誌」曾對「洛杉磯時報」做了一篇報導,其中特別強調該報總編輯卡羅爾(John S Carroll)的信念就是「大報絕不嫌新聞細節微不足道。」

○禁臠:獨佔的事物

○舉措:舉止

○似乎當年的諷刺仍無過時之虞

○曠日廢時




2014年9月22日 星期一

9/22/2014

          媒體與改造    胡元輝

我是想轉考新聞系的大一生,想以寫部落格紀錄所讀的書中筆記與有趣的段落,希望使他人受用,並略淺增加自己的寫作與表達能力,還望有前輩,學長姐,給予批判教誨。
 
 
研究市場新聞學者的美國學者麥克馬那斯(John H.McManus):民主社會的新聞媒體就像是社會的探照燈。優秀的新聞媒體會幫助社會找到平坦之路;反之,則可能墜懸崖。
 
 
NOTE
●以社交名媛Paris Hilton 為例。儘管廣為美國媒體依賴的美聯社,曾於07年2月以停止報導一周的方式,實驗性的抵制新聞炒作,但顯然成效不彰。
 
 
●「媒體殺人」 的怒罵聲,當然不會成為媒體的「漏網新聞」。各個電視台幾乎毫不保留的播出此一迥向自我的批評,似欲藉此證明在新聞處理上的「廓然大公」。但 ......不但不能證明他的公正,恰恰相反的是,它鮮活的證明,為了收視率,媒體可以連自己的尊嚴都不要。
 
 
●英國BBC在它的Editorial Guideliness中特別強調,不論是在戲劇或紀實性節目中,處理自殺,意圖自殺及自我傷害的題材時,要保持高度的敏感性,以免對心智脆弱的人產生可能的吸引力。


●做為一個被視為實行「種族威權民主制(Ethnic-Authoritarian-Democratic)」的國度,馬來西亞的電視裡不會有激烈的政治批判,矯情的暴露鏡頭,乃是可以高度想像的事情。